北大教授:把土葬改为火葬,等于把人当作垃圾焚烧,缺少了礼仪

白癜风传染么

墓地

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时人们信仰鬼神,那个时候的礼仪用来向鬼神祈福所用,礼仪的起源与鬼神信仰密不可分。我国从封建社会发展至今,虽舍弃了一些繁杂琐碎的传统礼仪,但传统葬礼丧事仍与古代做法一致,只是将土葬改为火葬。

人们很快接受了这个下葬制度的改变,但近期一位北大教授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国家规定将土葬改为火葬,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人逝世后将遗体火化,与火化垃圾无异!那么这位教授所言是否在理,我国又为什么要改变这一丧葬制度呢?

传统土葬

经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土葬最早源于北京山顶洞人时期,他们把同伴的遗体用土覆盖,并安放在居住洞口的最深处。

土葬

最早土葬只是为了防止逝者逝世后遗体被野兽吞食,人们往往用树皮或草堆包裹尸体,埋入黄土。为了以后纪念追悼逝者,人们起初在埋好的黄土上面插上木板,做以记号,后来渐渐衍生出了墓碑。人们会在墓碑上刻上逝者出生和死亡时间,死者的姓名,生平经历。

由于信仰鬼神,人们也认为有阴间,阎王爷的存在,进而演化出许多鬼神小说。

封建迷信的人们希望死者死后在阴间有个安适的住所,他们给死者沐浴更衣后,买来棺材挖掘墓地,并随葬大量的物品,如钱财衣物食物等,这些都是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的更好的情感寄托。

我国祖辈世代耕田,是这些土地养育了后代。古人认为人离世后是有灵魂的,要让这些灵魂得到抚慰,就把他们安葬在熟悉亲切的土地中,那么他们也就不会出来作乱了。所谓入土为安,便是如此。

土葬

土葬也能体现一个时代的繁盛。越是富贵的人家,墓地越大,陪葬品越多,封建贵族们往往在年轻时候就找好风水宝地,开始掘墓,土葬能够长久保存并体现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

土葬改为火葬

近现代我国发展速度变快,为了解决工业污染和人口增长问题,国家需要更多的土地建立林木和房子,以创建更美好的家园。

土葬一则耗费人力二则占用空间,山坡上面的坟头导致农民耕地越来越少,能播种的土地面积变小,人民温饱问题就无法解决。

土葬葬礼繁琐冗长,人们往往需要七七四十九天的时间为逝者办葬礼,时间长,礼节多。而这样一场葬礼需要注意的细节也很多,如果没有处理得当,封建迷信的人们会认为自己惊扰到了逝者安息,往往一场葬礼下来弄得人们心神不安。

土葬

我国科学进步的同时,对环境保护也就越来越重视,他们研究了土葬附近的泥土后得出结论:土葬后尸体被泥土中的菌类分解,尸体本身带有的病毒和病菌会污染旁边的土地,导致泥土中微生物死亡,土地变为废土,无法再供人们种植利用。

土葬还需为死者打造棺材,我国工业发展速度变快,环境污染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当种植更多的树木,增加城市绿化面积。而棺材所需木料往往需要很多木材,大量砍伐树木,与保护环境相悖。

很显然,土葬制度与现今社会完全不贴切,于是人们将这一制度改为了火葬。

与传统土葬相比,火葬不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土地,人们可以用这些宝贵的土地资源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逝者死后遗体被火焚烧,装入骨灰盒中,不会像土葬那样产生病菌污染土地。火葬虽也需木材建造骨灰盒,但与土葬的棺材相比,骨灰盒制作耗费木材量大大减少。

火葬

基于对保护环境的考虑,国家颁布了由土葬变更为火葬的丧葬制度,并加大力度推行,但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反对火葬的理由

某些地区人民仍旧保留传统思想认为火化遗体是对死者的极大不尊重,死者在死后得不到安息。《周记》中写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可见中国人对黄土有着浓厚的感情,人民崇尚黄色为富贵之色,历代皇帝所用器具所穿衣物也均以黄金制作,而土是黄色的,逝者土葬,便是祈求逝者来世富贵平安之意。

而火葬又真的节约土地吗?其实不然,火葬场的占地面积往往很大,才能修建墓地,放置骨灰盒。

对于偏远地区的人们来说,如果实行火葬,就需要把死者遗体运到火葬场,在交通运输不便的情况下,要耗费人力和时间,昂贵的火葬费用也让这些偏远地区的人们承担不起。

而在国家大力推行火葬之时,火葬行业也渐渐浮现。一些黑心商家增加了许多葬礼仪式,费用也就跟着增加了,在这样的暴利垄断之下,火葬费用逐渐上升。且火葬过程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烟灰,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北大教授认为,火葬失去了土葬的文化礼仪传承,火葬仪式简化,守孝时间短,人们对逝者的追念不够深切。他还认为殡葬制度的简化,是一种抛弃传统文化的体现,而丧葬文化应当代代流传,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

结语

火葬与土葬制度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都各有利弊。但火葬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逝者的追思不够深切,人逝世之后最怕被世人遗忘,记得逝者的音容笑貌,比任何礼节都重要,这些礼节,并不能真正意义上让世人牢记逝者。

火葬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凝聚力,使国人紧密相连,为之自豪。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根据时代背景来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继续传承某种文化,并不意味着人们就要把它遗忘,而是它不贴合时代的进步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